“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瑰丽的诗句
为传说中的古蜀历史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数千年后随着三星堆的发现
从沉睡中醒来震惊天下
2025年3月3日
燕园人文讲堂第九讲
特邀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泰康之家·燕园居民许伟老师
带来《探秘三星堆掩埋坑》主题讲座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让我们跟随许伟老师的讲解
一同探寻三星堆的神秘
揭开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
感受蜀魂的壮丽画卷
嘉宾简介
许伟
吉林大学考古系原副系主任,副教授,从事夏商周考古教学科研工作。后再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和政协工作。现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三星堆位于四川省广汉市鸭子河南岸,离成都40多公里,遗址总面积12平方公里,是夏商时代古蜀国都城。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从三星堆挖掘至今,出土的黄金面具、青铜树以及象征着祭祀文化的青铜大立人像,这些都在一步步误导我们以为是祭祀坑,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2025年3月14日,在燕园三期多功能厅,燕园人文讲堂第九讲特邀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泰康之家·燕园居民许伟老师,作题为《探秘三星堆掩埋坑》的专题讲座。
本次讲座由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泰康之家·燕园居民郑洞天导演担任推荐人,讲座伊始,郑洞天导演首先向燕园长辈介绍了许伟老师的身份背景以及讲座主题,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
为什么不是祭祀坑,是掩埋坑?为什么会形成掩埋坑?对掩埋坑出土的青铜器有怎样的认识?围绕这些问题,许伟老师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探索隐藏在青铜器中的“三星堆掩埋坑之谜”。
01为什么不是祭祀坑,是掩埋坑?
在古城内南部,共发现8个掩埋坑,1986年发掘2个,2019到2022年发掘6个。掩埋坑年代为商代末期,即古城最晚年代。出土文物1.7万件,修复完整器物4500件,是当下中国考古最大亮点。有人主张是祭祀坑,许伟老师认为是掩埋坑。
第一,这里不是祭祀现场。祭祀应该是在神庙进行,在神庙附近留下祭祀坑,但三星堆的8个坑孤立存在,附近没有神庙建筑遗迹,缺少神庙+祭祀坑的连带特点。
第二,这8个坑年代相同,是一次性掩埋行为,如果是祭祀坑,应该有早晚连续性。另外,在出土青铜器的修复中,不少铜器是跨两个坑或跨更多坑拼对修复出来的,同一件器物散落在不同坑里,这说明8个坑是同时掩埋的。
第三,8个坑掩埋器物数量巨大,共1.7万件,修复完整器物4500件,包括青铜器、金、玉器、丝织品和海贝、象牙等。这个数量级的器物与种类,显然是神庙中供奉的全部器物。如果是祭祀坑,不可能埋入神庙全部“家当”,所以定性为掩埋坑才客观合理。
02为什么会形成掩埋坑?
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第一,王权战胜神权势力的结果。
古蜀国过分突出宗教地位,导致大量财富集中在神权贵族手里,遭到王权贵族强烈反对,神权宗教势力彻底失败,神庙物品被全部撤出掩埋。
第二,三星堆人信仰崩塌。
古蜀国发生特大瘟疫,大量人口死亡,包括大祭司和国王,三星堆人绝望,认为神庙供奉的神器失灵,就把这些神器统统掩埋。
第三,地震与雷火摧毁神庙。
神庙房倒屋塌,供奉器物被砸毁或烧毁。三星堆人认为,这是上天的惩罚,不敢违背天意重建神庙,只能清理被毁现场,远离神庙挖坑,掩埋所有器物。掩埋坑上层覆盖象牙,可能是“压邪”辟邪。许伟叔叔赞成此说。
一是,地震有文献记载。《竹书纪年》《淮南子》记载,商朝末年,陕西关中发生地震,震中在四川汶川至广汉一带,导致三星堆神庙摧毁,纯属天灾。
二是,神庙摧毁有考古发现。掩埋坑中发现墙壁倒塌残块、红烧土块和建筑材料竹子被烧成灰烬,与被毁器物混杂在一起。如一号坑的残渣灰烬多达3立方米;有的铜器烧成半流状发生变形;2.62米高的青铜大立人从腰部断成2截,底座残损;3.96米高的1号青铜神树最惨,碎成2400多块,拼对修复工作用了十年才完成。
03对掩埋坑出土青铜器的几点认识
网络上流行着一句话:“奇奇怪怪青铜器,神神秘秘古蜀国”,探秘三星堆,就要从破译青铜器开始。
三星堆青铜器是我国青铜时代一个地方类型,自身特点非常独特,但并没有脱离与中原青铜文化的密切联系,故可以分为本土型和中原型两类。
本土型青铜器从艺术造型到铸造技术,是古蜀国独一无二的创作。三星堆人对中原商代青铜器,不是简单照搬照抄,而是融合在自己的文化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本土青铜器中必有核心器物: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可与文献互证,具有较高可信性,接近历史真相。核心器物有两件:1号青铜神树和纵目青铜面具。青铜纵目面具,代表了三星堆人对祖先的崇拜,体现的是“法祖”思想。
那么主持祭祀的人是谁呢?
青铜大立人
神权领袖大祭司,群巫之长,形象高大,双层双层平冠,顶级服饰,神通广大,主持祭祀太阳神树和蚕丛祖先。
青铜人头像
约50多个,大祭司率领的巫觋队伍。巫,女性,圆头,带发簪者。觋,男性,单层平冠,梳辫发者。青铜巫觋头像各有两个贴黄金面罩,应是巫觋头领。
许伟老师认为,掩埋坑的出土文物是古蜀国最精华遗存,追寻它们的起源、演变、发展过程至关重要,可能需要几代人努力。如果运气好,早挖到关键材料,可能会快些。对于三星堆探源,夏商时期最关键,许伟叔叔谈了几点线索。
一、掩埋坑的年代为商代晚期,它只代表掩埋时间,并不代表被埋文物的年代。如青铜器是耐用品,可能在神庙里使用了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青铜器的“出生”年代应有早有晚。如中原式青铜器是商代中期的,本土型青铜器数量多,肯定不是商代晚期集体制造出来的,必有早晚之分。
二、掩埋坑的青铜面具,不是真人面貌,而是商代青铜器上饕餮纹或兽面纹的改造版。铜器表面的饕餮纹或兽面纹是平面图案化的表现形式,青铜面具是立体造型化的表现形式。一般特点:大眼睛、宽鼻梁、虎鼻头、薄唇阔口、大耳朵、方脸颊。谈不上像今天的哪国人,中国和外国都没有。
三、龟背形网格器。上下两层,中间夹玉石版,还没打开。估计是模仿商代殷墟占卜用的龟甲,用网格表示兆纹。三星堆人学习别人的东西,不照搬照抄,而是改造成自己的东西。让今天的考古人,只能看到影子,看不到骨子,显得很神秘(不是现代焊接技术,是铸接技术)。
四、三星堆还有中原的夏代遗存。如镶嵌绿松石的青铜牌饰、玉璋、陶盉等,都是二里头夏文化器物。夏朝是中原进入青铜时代后的第一个王朝,这么早就和三星堆有交往与融合,是中原夏文化到达最远的地方。
五、“耳三漏”和“虎鼻”特点的青铜人头像。据《洛书》记载:夏代“大禹耳三漏”,耳朵上有三个洞,且“虎鼻”样。三星堆发现了这种人头像,当然不会是大禹本人,是三星堆人把自己的治水英雄,塑造成了大禹特点。
最后,许伟老师讲述了三星堆与域外文明的关系。
三星堆海贝来自印度洋(无争议)。当时可能存在一条西南丝绸之路,有贸易文化交流,早于汉代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
金权仗受到古埃及影响(待考证)。许伟叔叔认为不是权杖,是一张金页,上刻鱼凫王与矢族结盟图,为保护金页卷在一根木棍上,没有青铜或玉质仗头,很不讲究。中原二里头夏代已发现象牙权仗,带杖头。
金面罩受到古希腊影响(待考证)。在郑州商城书院街M2贵族墓葬发现金覆面。
许伟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逻辑清晰,让长辈们能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三星堆、古蜀国的独特面貌,领略长江文明的独特魅力。讲座结束后,燕园长辈们纷纷表示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泰康之家·燕园社区总经理葛明为许伟老师颁发义工证书,感谢许伟叔叔为燕园长辈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分享。
从人造太阳到唐诗宋词,从画展朗诵到个人演奏会,泰康之家·燕园坚持践行“文化养老、活力养老、艺术养老、健康养老、智慧养老”的理念,为长辈提供活出无限精彩的舞台,让“养老”真正变为“享老”,真正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泰康之家·燕园将坚定践行“服务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爱心、耐心、责任心,与燕园长辈一起共建共享美好家园,打造高品质享老生活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