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时间:2024-10-31
编者按:
人,都会变老。那你有没有想过,当你老了,头发白了,晚年来了,余生要如何度过?是和子女住在一起享受“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还是选择忍受亦或是享受子女不在身边的孤独感?这道人生选择题不仅放在老人面前,也摆在为人子女的面前,我们所有人或早或晚都需要面对并做出选择。
近日,《南京日报》记者走进泰康之家·苏园护理公寓,了解在这里生活的长辈的故事。
01 理由
10月中旬的南京,凉意渐浓。阳光透过大大的落地窗温暖地洒在泰康之家·苏园二期“时光里”的客厅里。在这里,90岁的张爷爷和84岁的薛爷爷和我们聊了聊他们选择的养老生活。
“越老越害怕孤独”
张爷爷从来没有想过,与自己相濡以沫一起度过半个多世纪的老伴楼奶奶,会“变成”另外一个人。
去年10月,楼奶奶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且病情发展非常迅速。从才思敏捷到总是“健忘”,从谈笑风生到沉默寡言,从宽厚温柔到见人就骂,短短几个月时间,楼奶奶成了张爷爷“最熟悉的陌生人”。
一直以来,张爷爷和楼奶奶都是和儿女分开住,儿女有空时便来探望。楼奶奶生病后的那段时间,全家都被笼罩在压抑气氛中,让人喘不过气,儿女每次高高兴兴来探望,再被骂得闷闷不乐地离开。张爷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看着老伴在发病时乱发脾气清醒时毫无印象中反复。更让张爷爷心惧的是,楼奶奶清醒的时间越来越短暂。
老伴为什么会得阿尔茨海默病,张爷爷没事时就会琢磨这个问题。最终,他把致病原因归结于孤独。“孤独导致抑郁,抑郁是老年痴呆的催化剂,所以人老了,最害怕孤独。”
泰康之家·苏园 护理公寓
张爷爷是一名大学教授,他对孤独深有体会。刚退休那会儿,每逢节日时,他还总能收到学生的祝福短信,也会时不时受到邀请参加一些活动。后来学生渐渐失去了联系,他年纪大了也不太方便外出参加活动,待在家里的时间越来越长,“感觉被社会遗弃,与社会脱节了,孤独感日益加深。”张爷爷说,楼奶奶心思细腻,孤独对她的冲击力一定更大,才会让她的病情发展如此迅猛。
“我们住养老机构去吧。”今年初,张爷爷和儿女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一是家住4楼没有电梯,总闷在家里对楼奶奶病情不利;二是楼奶奶每个月要去医院输铁剂,让子女来接送又耽误孩子时间;三是钟点工每天来做一次饭,晚上就吃中午吃剩的,影响健康。其实张爷爷心里还有一句话没说:得有人在身边,才心安。
“想让她得到专业的照顾”
薛爷爷的言语中则溢出他对老伴夏奶奶浓浓的爱。去年8月至今,夏奶奶一共住院5次,薛爷爷毫不思索便能报出准确的住院日期以及为什么住院。
10年前,夏奶奶突然言语不清,被诊断为脑梗。4年前,因记忆障碍,夏奶奶又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今年6月,夏奶奶突然双腿不能行走,只能卧床。因儿女不在身边,又对保姆、钟点工和护工不太放心,加上夏奶奶生病后抵触陌生人进自己家,薛爷爷便以一己之力照顾夏奶奶10年。
“我自以为照顾得不错,但现实却不然。”薛爷爷现在说起来还有些对自己懊恼。在夏奶奶今年4次住院中,每一张住院小结都有四个字——营养不足。这四个字让薛爷爷认识到,专业的事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样才能让老伴得到最好的照顾。
除了老伴的照护问题,薛爷爷也时常思考自己的养老。老伴失去了自理能力,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以后可能也需要依赖别人来照顾。“不能把孩子跟我们绑一块儿,孩子太苦了!”但是不靠孩子,又能靠谁?再转念一想,孩子也是“小老人”了,他们可能还要靠他们的子女来照顾……有时这么想想,薛爷爷就会感到挺无助和沮丧的。
他想,不如和老伴一起,把自己也交给专业人士吧。
02 转变
张爷爷是个说到就做到的人。在和子女说要住到养老机构后,他就开始四处考察各式各样的养老机构。贵的、高档的、规模大的……张爷爷都不太满意,要么设施不错但是服务人员都是外来务工的中年妇女,要么有专业医护但是环境不太好。直到看到泰康之家·苏园的介绍,张爷爷决定去试一试。
与泰康仙林鼓楼医院二期一街之隔的泰康之家·苏园护理公寓
“看到医养结合,而且旁边是个大医院,5分钟距离,就有点心动了。”今年6月13日,张爷爷带着老伴住进苏园。
8月中旬,薛爷爷在北京的女儿给他发来一段北京泰康之家·燕园的介绍,加上夏奶奶住院期间的病友和管床医生的推荐和建议,他决定带着夏奶奶住进苏园。
薛爷爷说,命运的齿轮从这里开始转动。
“住着住着不想走了”
虽然挺满意苏园的环境,工作人员都是年轻人让人感到充满活力,但是张爷爷并没有打算在这里长住。在张爷爷的观念里,“年轻人怎么可能会伺候老人?怎么可能会伺候好老人?”他琢磨着最多一礼拜就能看到这家养老机构的“原形”,一旦原形毕露,他立马卷铺盖走人。
泰康之家·苏园 护理服务中心
但是有一天,当楼奶奶发病,他打开房门准备求助,看到负责照顾楼奶奶的小伙子就坐在门口,心中的安全感油然而生,他觉得年轻人也是可靠可信任的。一个礼拜后,小年轻没有露出“原形”。一个月后,小年轻依然如初。张爷爷的心安定了,他张罗着把家里行李都搬了过来,说不走了。他直言,在楼层主管陈新丽的带领下,这里的服务团队都拧成一股绳。
更令张爷爷惊喜的是,在苏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楼奶奶清醒时间越来越长,很少发脾气和骂人了,现在全家人聚在一起时都是笑容满面的。“我觉得是年轻人的热情驱赶了我们的孤独,别小看每天一句‘爷爷奶奶早上好’,他们的热情给我们带来的是心中的温暖。”
张爷爷和楼奶奶给楼层主管陈新丽送来锦旗
张爷爷和楼奶奶在苏园护理公寓的生活
“被小年轻‘批评’也开心”
让人惊喜的转变同样发生在夏奶奶身上。薛爷爷总结了夏奶奶的三大变化。
一是从沉默寡言、词不达意到愿意与人交流并能准确表达了。有一天吃完饭,薛爷爷随口问夏奶奶“吃饱了吗?”之前夏奶奶是没有反应的,但是那天夏奶奶却清楚地回答“吃饱了,这里的菜好吃。”薛爷爷说,这是他近几年来听到的最动听的话。
住进苏园的夏奶奶重新找回了灿烂的笑容
二是夏奶奶走路好多了,因为苏园工作人员为夏奶奶定制了训练计划,并有专业人士每天负责夏奶奶的训练,夏奶奶走路已经从一开始需要几个人搀扶到只需要两个人搀扶,现在甚至只要护理师搀扶下就能走上四五十米来回,行走能力大大提升。
三是营养跟上了。薛爷爷住进来的第一天,就被年轻的护理人员“批评”了,因为病情导致夏奶奶自己吃饭不能好好控制,薛爷爷就会好心帮忙喂饭,久而久之夏奶奶就不会自己吃饭了,甚至咀嚼能力都渐渐退化。因此看到薛爷爷要给夏奶奶喂饭,护理人员立即阻止,训练夏奶奶自己吃饭,并且根据夏奶奶的吞咽能力,渐渐调整食物大小。现在夏奶奶已经从流质吃到了细碎食物,也能自己用勺子了。饭吃好了,营养就跟上了,前几天体检报告显示,各项数值都正常。
薛爷爷和夏奶奶在泰康之家·苏园护理公寓
03 梦想
楼奶奶和夏奶奶目前所住的公寓楼被称为“时光里”,是泰康之家·苏园二期专门用来帮助半自理、失能、认知障碍的老人获得生活照料及医疗护理的记忆照护区。这里不仅有“时光”,更承载着多个梦想。
“让他们在时间里找回自己”
“时光里”这个名字,是泰康之家·苏园社区负责人王红提议的。目前,全球范围内有5000万认知症人士,我国60岁以上认知症人数超过1500万,此外还有3800万轻度认知障碍的人群。还有数据表明,中国60岁以上人群的认知症患病率为6%,80岁以上超过20%。
上图:苏园护理师给长辈们的日常照料
下图:长辈们在苏园参加护理公寓组织的文娱活动
“脑研究教父”迪克·斯瓦伯曾这样描述阿尔茨海默病——像一部往开始方向回放的电影:它的过程与人类的发育方向相反,患者逐渐失去人格和才能,以完全依赖他人而告终。因此,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时常被称为“被困在时间里的人”。泰康之家服务团队的梦想是,通过泰康之家的记忆照护体系,让迷路在时光里的老人,可以“遗忘”得更慢,甚至可以走出迷途,回归现实。
据了解,泰康之家记忆照护体系基于“以人为中心”的认知症照护理念和泰康TK-LTC照护体系,充分发挥医养融合的优势,提供特色餐饮、文娱疗愈、友好环境、团队支持、家属支持五大基础服务,以及以多感官刺激疗法、音乐疗法和怀旧疗法为特色的针对痴呆伴发精神行为障碍(BPSD)的非药物疗法,根据认知症人士不同的能力水平提供分阶段照护。
泰康之家·苏园多感官刺激室
泰康之家·苏园护理床位
在“时光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充满时代特征的角落,这里会张贴着老照片,播着老音乐,放着婴儿床、老家电、老家具等老物件。认知症会损伤人的部分记忆,但仍有很多记忆不容易损伤,这样通过老照片、音乐、影像、实物等怀旧线索,唤起和巩固这些不容易被损伤的记忆,从而帮助认知症老人找到熟悉感、自我完满感和价值感,缓解因定向混乱而导致的精神行为症状。
“一场双向奔赴的爱”
负责照护薛爷爷和夏奶奶的王孔泰是一名00后,正是薛爷爷口中批评他喂饭是“坏毛病”的年轻人。别看护理主管王孔泰年纪不大,说起护理认知症老人的经验,他能滔滔不绝讲上好几个小时。
泰康之家·苏园护理主管王孔泰给夏奶奶喂饭
王孔泰很早就规划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养老服务。他说随着老龄化社会日趋家居,服务“夕阳”其是一项“朝阳”产业。他立志要让老年人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优雅地老去。2021年,王孔泰加入泰康之家的大家庭,这里颠覆了“好好照顾就能照顾好”的认知,他第一次知道原来护理也要进行这么专业系统化的培训。
泰康之家·苏园护理总监余英枝介绍,这些培训来自于泰康之家在养老护理领域多年来的行业积累以及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学习,每一位养老护理师都要经过培训、考核、带教通关等才能上岗服务,“可能三年时间在大多数养老机构都能算得上是‘老资格’,但在我们这里,培训考核通关后,你才算得上刚入门,还是个‘萌新’。”
泰康之家·苏园 护理公寓
“理想很远大,现实非常难。”王孔泰说,照护认知症人群所面临的挑战非常大,三年培训让他熟练掌握了各项专业技能,以及面对各种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但养老服务,需要的不仅是专业技能,更需要情感投入。
他见过一位认知症奶奶一巴掌打哭护理小姑娘,他自己也被照护的爷爷痛骂甚至痛打过,但他记住更多的是,不说话的爷爷突然有一天早上和他打了招呼,记忆障碍的奶奶喊出了他的名字,来探望的子女兴奋地向他说起老人情况的一点一滴的改善和进步……“这种被信任被记住的幸福,就像一场双向奔赴的爱,让我觉得再苦再难都是值得的。”而这,或许也是苏园中像王孔泰这样的许许多多年轻人坚持的理由,更是他们的梦想。
张爷爷说,住进苏园后,他也有了一个原来是“奢望”的梦想:活到100岁。但是看到园区出了两位“百岁大哥”后,他觉得苏园是一个百岁老人的摇篮,自己活过100岁,也许并不是什么难事。
本文转自客户端【紫金山新闻】《听,他们的内心独白:孤独,来源于对无人守护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