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时间:2025-04-10
建设“一刻钟养老服务圈”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热议话题。社区养老模式以灵活便利、邻里互助和资源整合为优势,既能满足老年人“不离家”的情感需求,又能缓解政府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将看似琐碎繁杂的养老难题各个击破。
《长安街知事》走进北京泰康之家·和平府,探索养老服务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以下为报道内容。
一到饭点儿,东城区和平里街道的友邻餐厅飘出阵阵香气,住在周边的老人陆续到来。70岁的张叔叔每天准时来吃“社区团圆饭”,他说:“儿女工作忙,这里有比家更暖的烟火气。”
餐厅旁边是老年大学,社区居民有的在这里重拾画笔,有的学会演奏乐器。老人们专注的神情仿佛回到了热血沸腾的青春岁月,“年轻时想学没机会,现在终于圆梦了!”
在另一个区域的怀旧长廊,墙面的老物件如同打开时空隧道,每一件都承载着跨越半个世纪的往事。记忆照护护理师搀扶着老人,指着房间门口悬挂的照片:“您看照片里是不是您呀?咱们到家啦。”
泰康之家·和平府 友邻餐厅
养老,是家之大事、国之大事。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既是人民的深切期望,也是当下的社会课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约为3.1亿,占全国人口的22%。伴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如何老”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思考的问题之一。当老人们提出更体面、更丰富、更个性化的养老需求,这个涉及3.1亿人的民生工程,将不再局限于基本生活照料,而是向着精神滋养、价值再造、尊严守护的更高维度延伸。
养老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正在突破传统边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政府有保障、企业有经验、社会有需求,如何让三方有机结合,孕育出养老新范式?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街道正经历着一场从概念到实践的跨越——“政策引导筑基、社区服务托底、企业多元经营、市场机制激活”的“社区嵌入式养老”项目,探索出多元共治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老有所依 从探索“共生密码”开始
社区服务常常陷入“碎片化、难持续”的困局……当超大规模的老龄化对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共生”或将成为破解养老“最后一公里”的密码。
今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贯通协调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扩大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发展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大力培育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运营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将社区养老服务纳入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重点内容”“鼓励社会力量新建或改扩建养老服务设施,支持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扩大优质机构养老服务供给”。该意见对新时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出顶层制度设计。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泰康之家·和平府)正是落实这一发展方向的具体实践。该中心的总建筑面积达到了约7500平方米,共有八层。其中,一层为社区智慧养联体服务平台、老年大学、友邻餐厅;二层为日间照料、记忆照护专业公区;三层至八层提供长托服务,总计有103间房,可容纳约155张床位。可以充分满足辖区内长辈日常餐饮、文娱社交、日间照料、专业照护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泰康之家·和平府项目,兼具养老机构与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双重身份。”东城区和平里街道办事处养老工作负责人告诉笔者,当前居家养老是绝大部分老人的首选,作为最贴近居民的社区,能否为居民提供有效的养老服务供给,成为了支持支撑居家养老、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东城区和平里街道常住人口约10万人,其中老年人约2.7万,占比26%以上。伴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居民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老年人需求包括便捷、高质量、价格可承受的个性化服务,如就餐、助浴、助洁、助行、健康指导、康复娱乐等。社区此前有助餐点和养老驿站,但存在分布不足、规模不一的问题,养老服务有待完善。”东城区和平里街道办事处养老工作负责人介绍,面对这一严峻而紧迫的现实,街道一方面必须积极主动作为,全方位提升养老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与社会力量紧密协作,形成养老服务合力,有效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
泰康之家·和平府
政府提供资源、提供场所,然后委托一些市场化的机构进行运行,这本身在养老市场上是普遍存在的模式,但经过多年实践后发现,由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缺乏对老年人群体实际需求的精准分析,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不足,存在较强的政策依赖性,基本上没有形成商业模式,单纯靠政府的投入来维持运营,并未有效解决养老服务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经过十年的运营沉淀,泰康之家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高品质服务流程和标准,有能力对外进行标准化和专业化输出。”泰康之家副总裁兼养老社区事业部总经理徐晓欢告诉笔者,标准化和专业化是当下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也是保障老年人权益、推动养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依托于泰康之家CCRC(持续照料退休社区)高品质养老社区已经形成的专业能力,泰康开始深入探索社区康养中心布局,打造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三位一体的城市“养联体”模式。破解养老“最后一公里”的密码,就是要打破各方之间的“孤岛”状态。在项目建设中,政府不再是单一的政策制定者,从项目筹备之初便深度参与,提供规划调研、设计支持;社区充分发挥贴近老人的地缘优势,精准把握老年人的需求,助力项目落地生根;泰康凭借自身在养老领域的雄厚实力、丰富运营经验、成熟服务流程以及专业人员团队,为项目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专业 让“老有善养”触手可及
“养病和养老要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在这居住后产生的强烈想法。”88岁的黄叔叔和86岁的吴阿姨是入住泰康之家·和平府的首批居民,两位老人对于养老生活的看法在这两年发生了转变。
两位老人退休前都在大学任教,子女一个在国外,一个因为工作原因无法常伴身边。原本在吴阿姨身体状况还好的情况下,家中再请一个保姆,基本能生活。但2024年吴阿姨突发脑溢血,改变了这种生活模式。保姆无法做到24小时监护,加上脑出血治疗后需要进行持续的康复锻炼,在了解到东城区和平里街道引入养老机构——泰康之家·和平府(以下简称“和平府”)后,子女便商量着将二老送了过来。
“来到这儿之后,日子过得充实又精彩。学习、锻炼,到饭点,护理人员会帮我们打好饭菜,每一道菜品都精心搭配,营养又可口。”眼前这位热情洋溢、谈兴正浓的吴阿姨,很难让人联想到一年前的模样。那时的她,因一场意外留下了后遗症,身体的不便让她心情极度低落,对周围的一切都兴致缺缺,甚至出现了认知障碍。而如今,在优质养老服务的悉心滋养下,吴阿姨重获生活的阳光,整个人都焕发出全新的活力。“原来我这个腿走路都困难,现在每天做康复训练,已经可以走动了。在这里比在家里各方面都更加踏实。”吴阿姨表示。
“养老,非常需要专业人士。”黄叔叔表示,自己身边类似情况但选择在家养老的朋友,“为了照顾一个人,请了3个保姆,一个管打扫卫生、一个管做饭、一个看护,且不说每月请保姆都是一大笔支出,性格不同的四个人相处起来常有矛盾,老人和子女还要操心劳力。”
失能和失智老年人的照护,对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和平府的护理主管张欢欢介绍,和平府自2024年7月1日开业至今,入住老人近50位,年龄平均在80岁以上,最高年龄达到97岁,这些老人均是失能、半失能老人以及照顾难度更大的失智老人。
专业机构的优势这时便体现出来。和平府遵循泰康之家统一的管理与照护模式,以及“医养融合”的理念,医护人员24小时响应,照护人员依据不同照护需求灵活配比,各房间配备呼叫器,前台及护理人员随身设备可接收呼叫,保证第一时间响应;在康复服务上,社区设有医务室和康复大厅,泰康之家康复训练方面有专业积累,通过康复训练减少后遗症,还注重患者情绪疏导;就餐服务上,护理区设大厅供长辈集体用餐以保障安全,预防噎食风险。餐食由营养师搭配、统一配送,可根据长辈特殊要求酌情调整;同时,提供陪诊服务,长辈病情有变化时随时带到医院检查 。
“当老人变成小小孩,这对家庭来说是个不小的冲击。”和平府护理公寓记忆照护专区主管李庆港表示,当老人出现认知障碍时,与认知症长辈相处的人对其影响极大,需具备专业知识和耐心。但现实中,照顾者往往难以完成角色转换,家属也因对疾病认识不足,不知该如何应对长辈的异常行为。
泰康之家·和平府 认知症照护记忆小镇
“我们团队的成员,大多毕业于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入职后还需历经多轮严格的内部评测,通过层层筛选,被认定具备专业素养与服务能力的人员。”李庆港表示,在记忆照护区内,服务长辈的所有护理师均通过泰康之家认知症照护认证,且大多毕业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力确保了服务的标准化。此外,泰康之家还研发了“家的方向”认知症照护体系,其中包含五大基础服务、三大非药物疗法和分级照护,该体系能够有效控制认知症老人的症状,为认知症长辈提供了更优质、更专业的照护服务,极大地减轻了家庭在应对老人认知障碍问题时的负担。
“当前养老行业呈现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即从业者多为知识文化程度有限的保姆型人员。而如何培育出一批年轻专业人才投身养老行业,已然成为全社会亟待探讨与解决的话题 。”徐晓欢表示,未来养老面对的服务人才缺口是非常庞大的。打破“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的传统模式,泰康之家一方面加大对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与全国近50所高校及大专院校深度合作,每年开设 “泰康班”,开展专项招聘培训活动,吸引众多年轻人关注养老行业。另一方面用科技武装养老社区,打造出了具有泰康特色的“智慧医养体系”。目前,泰康之家的智慧养老服务蓝图覆盖智慧安防、智慧健康、智慧生活、智慧运营等多个领域,涵盖30多个服务场景,全方位满足了居民的高品质医养服务需求。
近期,养老机器人的出现引发了社会各界关注。从“小泰音箱”到离床报警床垫,泰康之家越来越多的智慧医养终端服务,正在帮助提升养老服务品质。徐晓欢表示,科技不仅能补充人力、降低基础劳动力配置,还能变革服务方式与标准。让科技服务于人,来帮助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将成为推动我国养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
品质享老
织就“一碗汤距离”的守护网
“一直盼着家附近能有老年活动中心,这下梦想成真了!”67岁的和平里居民杨女士难掩兴奋,“以前社区活动种类少、持续性不强。现在老年大学课程丰富,授课老师年轻有活力,讲解细致,大家参与热情高。我在这儿结识了很多朋友,我们课后常交流,分享生活趣事。自从加入,我感觉自己越来越年轻,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和平府老年大学负责人告诉笔者,自成立以来,和平府积极联合街道和周边驿站共同组织活动,打造属于和平里街道的“老年大学”。目前,和平府“老年大学”已经累计开设了瑜伽课、手工课、手机摄影课等20余门课程,受到了周边长辈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仅在2024年就服务周边社区居民达3000余人次。
“作为东城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和平府兼具统筹调度、社区餐厅、老年大学、机构养老、医养服务五大职能。”和平府项目负责人薛梅介绍,在定位上,和平府作为一个桥梁,统筹起整个和平里街道2.7万老人的养老需求和服务资源供需的满足。
泰康之家·和平府 友邻餐厅
泰康之家在和平府打造社区智慧养联体服务平台,平台能够发挥统筹调度的作用;老年大学主要服务社区“活力老人”,通过设置不同形式的课程、活动、研学,构建文化养老、活力养老的氛围;一楼的“友邻餐厅”则每日提供早中晚三餐,花样丰富、价格合理,平均一天能接纳400位老年人,有效解决了覆盖范围内老年人群体做饭愁、吃饭难的问题。不仅服务本社区老人,不少年轻人也会选择来这里吃饭,餐厅最大程度地服务着周边居民。
建设“一刻钟养老服务圈”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热议话题。社区养老模式以灵活便利、邻里互助和资源整合为优势,既能满足老年人“不离家”的情感需求,又能缓解政府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将看似琐碎繁杂的养老难题各个击破。
深入了解地区养老需求后,今年春节期间,和平府推出“临时托养”——“喘息服务”后,广受好评。
“喘息服务”主要是短住模式,时长一周到两个月不等。春节期间,因保姆回家探亲、子女外出导致老人短期无人照料,或是刚做完手术的老人从医院回家后照顾难度大,都可选择在机构进行短期调理。待身体恢复健康,老人仍可选择回家继续生活。“从目前需求来看,无论是养老机构还是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喘息服务’都能更有效地满足客户需求,切实解决客户痛点。”薛梅表示,下一步,和平府将持续建设集日间照料、短期托养、康复护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所谓的‘最后一公里’,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上的壁垒。即很多老人不知道谁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很多小的机构又不知道在哪里找客户。”徐晓欢表示,依托机构以后,社区养老服务的效率会更高,机构的作用不再单纯地定位为机构自身的运行,而是要依托机构自身的能力,对周边的社区居家进行一体化地整合管理,把资源打通,这对于社会整体养老服务能力的提升都是有利的。
前行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如何在资源整合过程中获得“双赢”,确保服务的可持续性;怎样克服不同服务主体之间的沟通障碍,实现高效协同;怎样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对新服务模式的接受度……这条协同共生的道路上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但在走访过程中,各方均表达了坚定的决心与十足的信心:
“只要秉持着为老年人谋福祉的初心,持续探索、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够跨越重重障碍,让‘一刻钟养老服务圈’ 真正成为老年人幸福生活的港湾,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高质量的晚年时光。”